
【雅香】黑人白話之十六(隨筆)
◎《黑人白話》
上天青睞誰,就把誰在節骨眼上推出名利場,看似落魄,實則逃脫。名利場亦生死場。好多命運的寵兒都在飛黃騰達之后摔的粉身碎骨,真不知到底是什么命,什么運。
◎《黑人白話》
喜歡江南,喜歡鎮江,喜歡北固樓,喜歡辛棄疾。最是喜歡辛棄疾寫北固樓的《南鄉子》和《永遇樂》。當然,也喜歡蘇東坡的“試登絕頂望鄉國,江南江北青山多”和王安石的“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”。鎮江,亦為詩書江南的一方鎮紙。
◎《黑人白話》
這些天的心情跌宕起伏,表達情感和心思的內容和形式也冷熱不均,但這一切都是真實可信的,人生就應該如此記錄。在黑人眼里,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:一種有情有義,一種無情無義。黑人喜歡有情有義也有缺陷的人,比較討厭無情無義也無閃失的人。
◎《黑人白話》
農民問題,是中國的根本問題。糧食問題,是社會的基礎問題。
◎《黑人白話》
當年鉗工比較牛,后來被自動機床取代。后來司機比較牛,現在被無人駕駛取代。現在人類比較牛,將來定會被機器人取代。
◎《黑人白話》
當生活沖出困境,藝術才可能走進生活。
◎《黑人白話》
過去向報社投稿,要么退,要么刪。現在給網站寫作,字數竟然有下限。仔細想想,散文特別是雜文還是短小精悍好。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話,干嘛要一二三四段、五七六千字的往長了整?既浪費資源,又侵害讀者。更大的問題是,因此稀釋了文章的精華,降低了文學的水平。不往下寫了,我想已經說明白了。
◎《黑人白話》
曾經去過三次南京大屠殺紀念館,每次走出令人窒息的黑暗和血腥,心里都裝滿了恨。但是,光有恨還是遠遠不夠的,還要有愛,還要有記性,還要有實際行動。這就是要愛祖國、愛人民、愛和平;這就是要記仇、記難、記住“落后一定挨打”的歷史教訓;這就是要從自己做起、從現在做起,從小事做起,用實際行動保衛中國、保衛南京、保衛家人,特別是婦女兒童。
◎《黑水白沙》
除了閻維文的《母親》和降央卓瑪的《父親》,黑人還特別喜歡李春波的《姐姐》和常石磊的《哥哥》。特別對于姐姐和哥哥,黑人從小便有一種極為特殊的感情。小時候鄰居家的孩子都很多,左鄰的姐姐小慧、哥哥大護,右舍的姐姐小霞、哥哥老肥,都讓黑人羨慕不已,親切不已。回頭還說那幾首歌,最動人的歌詞莫過于《父親》和《哥哥》,能聽流淚:“一袋悶煙,滿天數星斗”……“一聲長嘆,半壺老酒”、”……“你說你是哥來我是弟,你要為我遮風擋住雨”……
◎《黑人白話》
清朝的旗袍早于民國的旗袍,但是樣式不比民國多。時下的旗袍多于民國的旗袍,但是風韻不比民國美。美人在骨,旗袍在人。黑人一直說,不是誰都能穿旗袍的。
◎《黑馬由韁》
我們住在山上。山下有個池塘,池塘邊有個幾十戶人家名叫抄茂的小村莊。白色的樓房和綠色的樹木倒映在池塘里,在這小城中間,成了一處世外桃源。這個村里的人好像不太喜歡我們,因為他們的山林給我們蓋樓房了,砍掉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橡膠樹,每畝山林只給他們3700元。后來還要拆遷他們的村莊,這回他們不干了,事情鬧的很大,政府最后作罷。眼前這個池塘被前村長承包,每年交給村里2000塊錢。池塘即可以賣魚,也可以賣漁——凡是來此釣魚的人每桿10塊錢,釣上來的魚每斤五塊錢。今天這兩位釣魚者是我們小區里的鄰居,來了好幾個小時了,只有我們到了之后才釣上一條一斤左右的花鰱,還是魚鉤鉤在魚身上被拽上來的。一邊看釣魚,一邊聽前村長講:你們住的那座山叫什么火山,過去我們都不敢上去,一是有野獸,二是鬧鬼,三是容易迷路。尤其是外地人不能上去,特別是苗族人不能上去(本地居民大都是黎族和苗族)。這故事聽得我們有些毛骨悚然。害怕也應該,誰叫我們占據了人家的山林。
◎《黑人白話》
挺喜歡默小默的文字,于是也喜歡她的書房。一般說來,少年喜歡廚房,青年喜歡婚房,成年喜歡書房,老年喜歡臥房。如今黑人的書房由三面墻精簡為一面墻,那兩面墻的書有的寄到遠方,有的裝進紙箱,有的送給朋友,有的扔進廢品筐……想想挺對不住它們的,黑人有點像陳世美喜新厭舊的模樣。想來想去,家中最美麗的地方除了書房還是書房,它是文化的廚房,它是精神的婚房,它是思想的臥房。有一天,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,它就是,靈魂前往的天堂。
(原創首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