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好人一生平安! ——隨筆,長篇小說《丁香花》怎樣寫成的
長篇小說《丁香花》,由楔子開篇,正文一百三十個章節,尾聲兩個章節。六十萬余字,是自己寫作以來最長的一篇文章,從提筆寫第一個字到完稿,經歷了一年四季,春夏寒暑。
長篇小說《丁香花》,仿佛是懷孕十一個月的孩子,經過陣痛一朝分娩,當孩子的第一聲哭聲響起,我的長篇小說《丁香花》完本……
長篇小說《丁香花》以家族幾代人為原型,以東北風情為大背景,講述一個女人的一生,她的一生見證一個時代,她的經歷與新中國近代史同步,她的婚姻歷程,是舊時代與新時代的佐證。丁香花出身在書香門第的家庭,奶奶不讓她讀書,奶奶的口頭禪是女人無才便是德。
丁香花的原型有母親的身影,有三個姨媽的身影,還有姥姥……她是一個綜合體,是幾代人的化身。
藝術來自生活高于生活,小說最終還原生活……
楔子,講述丁香花爺爺祖先來東北的經歷,那個經歷是以父親的祖先為原型,沒有經過加工,原滋原味地呈現給讀者。
父親的家族以開學校為榮,書香門第的家庭,注重學習,父親五歲開始到學校讀書,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,老師也是本族飽讀詩書的人,不管在生活中怎么稱呼,到了那里一律稱先生,學堂不論輩分。
家族的歷史,通過父輩傳授,到了學堂先生要系統地講解,令小字輩們記住,先祖是怎么闖過來的。
在楔子中,篇幅不大,描寫了:喜字爹今年五十多歲,是這里是有名的財主,也是這個鎮子的鎮長,富甲一方。他家祖先早在三百年前就開始闖關頭,是最早那撥來東北的。那年山東萊州府發大水,黃河決口子,全來州府沒剩下多少人。他家先人是讀書人,還中了舉人。在山東那開私學,結果一場大水,將萬貫家財給沖沒了,家里就剩下哥倆幸免于難。舉人哥哥帶領秀才弟弟決心闖關東,闖關東在當年并非易事。歷史都有記載,三百年前,滿人剛入關,在三海關那設置障礙,高高的城門緊閉,城墻上埋伏暗器,只要你跳上城墻九死一生。留在山東是死,如果跳過城墻就是活路,黑土地肥地冒了油在向人們招手,武藝高強的山東人認準了東北。滿族人八旗都進了關,不然他們也不種地,馬上民族以打獵為生,東北大片的土地落荒很適合野獸生存。人們知道闖關東九死一生,為了九死一生僅存的一絲希望,決心闖一闖,沒準闖出一片新天地。闖過三海關,就算勝利,完成闖關頭的壯舉。后來人們背包羅傘地來到關頭,也成了闖關頭,這和三百年前闖關頭有本質的區別。
父親的先祖哥倆闖關東,在三海關失散,哥哥堅信弟弟沒有死,而是走散了。這個觀點父親都信,沒準那支人馬哪天出現。
長篇小說以楔子開篇,以一個女人的一生為主線,以東北風情為大背景,向讀者介紹東北風情,民俗,婚喪嫁娶等諸多民間故事。
指腹為婚:
小說主人公丁香花還在娘的肚子里,就被爺爺和他的朋友在酒桌上,把婚姻定下來。這種指腹為婚在封建社會的婚姻中是最不靠譜的,誰都知道小孩子沒生出來是什么樣?還不如媒妁之言,最起碼那個孩子已經長大。丁香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,在娘胎里和那個未來叫鐵子的也是在娘胎里的人成為夫妻。
丁香花十七歲結婚的原型是母親。母親與父親的婚姻,不是指腹為婚,而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父親和母親沒結婚之前不認識,父親的父母和母親的父母也不認識,兩家的距離和丁香花和鐵子家距離一樣。父母之間不認識,不影響他們之間結合,姥姥有過三次嫁閨女的經歷,她要為小女兒找一家人口少的,最好是沒有父母的。那樣不會做女紅的母親,就不會受婆婆的氣。這樁婚姻,具有戲劇性。父親的二大爺和母親的叔叔在酒桌上喝酒,兩個人喝高了,就結為兒女親家……
當初沒有立文書,男子漢大丈夫吐個唾沫都是釘,豈有毀約之理。哪個叔伯能坑害了侄男侄女?姥姥沒有派人到男方家做調查,父親的二大爺就是調查對象。兩家堪稱門當戶對。一樣的大戶人家,一樣的當鎮長的二大爺和叔叔。
丁香花和鐵子指腹為婚,是兩個爺爺在一起喝酒喝高了,要立字據,如果同時生男孩兒,就結為兄弟;如果都是女孩兒就結為姊妹;如果一男一女結為夫妻。不管丑俊,不管是否呆傻有殘疾,都要遵守誓約。
母親和父親結婚,辦的是傳統的婚禮,一身中國紅,頭戴蓋頭,八臺大轎抬到父親家,父親沒有父母,沒有兄弟姐妹,姥姥是知道的,她僅僅知道這一點。就同意了她的小叔子——母親的叔叔點的鴛鴦譜,因為事先姥姥有話:老丫頭,不能重蹈三個姐姐的覆轍,在婆家受氣了。
母親在家里是老丫頭,被年邁的父母嬌慣,不會女紅,不會繡花兒,更不會寫字。在姥姥家有個不成文的規定,男孩子讀書,女孩子繡花兒。女子無才便是德,那是姥姥的口頭禪!
母親在家嬌生慣養十七歲,(東北人喜歡說虛歲,而不是周歲。)嫁到父親家,父親七歲失去母親,十六歲失去父親,大他五歲的姐姐已經出嫁。什么叫捧著金飯碗要飯吃,是說父親的近況,這些姥姥不知道。家里有房子,有地,還有馬車黃牛,卻沒有一分錢。十七歲的父親只知道讀書,從來沒有干過農活,人長得也瘦小枯干,結婚那年還沒有母親高。
母親長得漂亮,方圓幾十里出了名,姥姥家盛產美女,父親活著的時候,指著一張舊中國的明星照片,告訴我:你大姨比她漂亮。
父親說那話的時候,母親已經去世,他沒有討好母親的意思,而是告訴母親家里幾個姐妹都漂亮。母親在姐妹中個子最矮,她身高一米六四,三個姨媽身高在一米七零左右,所以,我給丁香花的身高定在一米七。
父親家,女孩兒長得漂亮,男孩兒個個風流倜儻,所以姥姥看見過父親的二大爺,她心里的女婿形象一定是一個文弱的書生,不會給母親氣受的讀書人。
母親結婚三天回門,姥姥終于見到自己的小女婿了,見到第一眼,她眼前冒金星,強忍著招待他們小夫妻,父母離開后,姥姥一病半年。
小說《丁香花》里,寫出丁香花爺爺看見鐵子,一口血吐將出來,人昏迷不醒,丁香花爺爺的原型,就是我姥姥當時見到父親的心情。
父親一生清瘦,十七歲那年更瘦,不像他的父輩膀大腰圓,也不像他叔伯兄弟那樣身高在一米八開外,還沒有母親高。三天回門,捧著一本書看,他的兩只眼睛長著針眼,像兩個爛桃,本來眼睛就小,現在只剩一條縫,沒長開的父親站在如花似玉的母親身旁,好像除了會讀書一無是處。他肩不能擔擔,手不能提藍,家里有地不會種,家有馬車不會趕,從來沒有放過牛,他因為爺爺病重沒有去哈爾濱讀書,爺爺去世后,還是孩子的父親就被爺爺的二哥父親的二大爺圈攏結婚。
姥姥看著這樣的父親,感覺把女兒推進火坑,還不如那三個姐姐找的夫君。她大病一場,母親一點都不知道。姥姥原打算,給母親找個人口清的人家,沒想到找個只有一個人的女婿。倒是省去了受婆婆氣,受大姑子小姑子的欺負。沒想到,母親過門后,成了男勞力,種地養雞養鴨,還要持家,家庭的重擔她一個人擔起,比三個姐姐還累。
大姨媽,是丁香花的原型之一,她的特點是擅長女紅,心靈手巧,四個姐妹中長得最漂亮,也是長得最高的那個,好像身高在一米七零以上。丁香花跟著家族媳婦兒學女紅,大姨媽也是家族媳婦兒教會女紅的,她的活計一般人趕不上很出名,比姥姥的女紅還好,堪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。
父親的二大爺也沒看過母親,但看過大姨媽。他信俗語,東北有俗語:做衣裳看扣笢,說媳婦兒看大姨兒。大姨人長得漂亮,活計好,妹妹一定不差。
所以古語有:耳聽為虛,眼見為實。想像和實際相距甚遠,按著現在時髦的詞是想像豐滿,現實骨感。
大姨媽,就是母親的大姐,母親三歲的時候她出嫁,嫁給門當戶對的鄰村人。大姨媽婆家有房子有地還開粉坊,他們家娶了三個兒媳婦,大姨媽是小兒媳兒。
丁香花的原型有大姨媽的影子,她嫁到鐵子家,上面有兩個大伯嫂,妯娌三輪班做飯。
大姨媽嫁到婆家,結婚三天,開始和兩個嫂子輪流做飯。她婆婆有病吃小鍋,要單獨給婆婆做飯。一家十幾口人的飯菜要做的應時應晌,還有給粉坊里的伙計做飯。
大姨媽的女紅好,輪空做飯的時候,她要為家里人做衣裳。俗語說得好,能者多勞。大姨媽因為會女紅在婆家沒少挨累,雖然公公婆婆另眼看待,但每次回娘家,一進大門就開始流眼淚。
大姨媽的例子,在那放著,到了母親該學女紅的時候,母親說:不愛繡花兒,不愛坐在炕上做針線。
母親到了裹腳的年齡,母親哭喊,姥姥心軟。母親一雙大腳,結婚后適合下地干農活。這些是姥姥沒有想到的,她溺愛的小女兒要肩負一個家的重任,雖然那個家只有兩個沒有成人的孩子。
結婚后,父親不能讀書了,去自己家開的學校當老師,他為了二斗糧當上了孩子王。成為家族中最沒有出息的人。
在楔子中寫道,丁香花的爺爺的祖先,哥倆闖關頭,在三海關失散,那是父親三百年前的祖先,他的先祖是舉人,先祖的弟弟是秀才,萊州府發大水,全家都遭了難,哥倆闖關東。那會兒闖關東,才叫闖,九死一生。
父親當上了孩子王,不知道一年到頭賺多少?父親沒說過,母親也沒提過。只是知道地里的活,母親做,而且也做不好。
父親感覺當孩子王沒有前途,還是讀書到外面闖世界,于是去長春讀書,畢業后分到本溪,第二年母親隨著父親進城,當初族人們勸母親:不要跟著他走,會餓死的。
可見父親在族人面前的信譽度,他不會農活被認為是敗家子,一個不能養家的小男人。
父親再次回老家,族人們閉了嘴,他身高一米七八,風流倜儻,而且工資很高,令人羨慕。他人長大了,嘴不能閑著,問幾個叔伯嫂子:看餓死沒有?
父母剛從家里出來,確實沒有錢,他們都沒想過賣房子賣地,最后讓族人們給賣了。
母親隨父親進了城,父親學的是電,建變電所。有文化的父親,遭遇沒有文化的母親,父親每天干什么他不知道,父親再讀書是進的黨校,母親在工廠做了工人。
父親黨校畢業搞肅反,母親因為沒有文化,沒能進入檔案館。她沒有丁香花幸運能在掃盲班讀書,母親坐在夜校睡大覺,她不知道安排她去檔案館,那是黨的信任。她感覺坐在夜校讀書,不如在工廠生產零部件來得痛快。
所以,為了彌補母親當初沒能去檔案館工作的遺憾,我在構思中讓丁香花進了檔案館,因為那是母親終生的遺憾,雖然她不覺得那樣算是自己與好工作擦肩而過,但父親一直耿耿于懷,他總說,為什么不愿意讀書,最后一個大字不識,在單位干體力活。
小的時候大老粗吃香,偉人說過:卑賤者最聰明,高貴者最愚蠢。那會兒媽媽覺得沒有文化也沒有不好的,可是,沒有文化在生活處處受憋她深有體會。
父親一生沒干過體力活,他與圖紙打交道。母親不會看圖紙,但加工的零部件一絲不茍。父親說她天生是干地下黨的料,嘴嚴從來不像其他家庭婦女那樣,張家長李家短,可惜了,沒有文化,檔案館工作等她一年。最后與她無緣……
大姨媽的故事,母親知道很少。她和大姨媽也不是很熟悉,母親三歲什么都不懂,大姨媽哭哭啼啼出了嫁。母親還在和小侄女們玩家家打架的時候,二姐、三姐出嫁。她們家的生活,她一無所知。那年姥姥來家里,和母親徹夜交談,母親才知道姐姐們在婆家的不容易,她不知道婆婆的厲害,更不知道伺候婆家人的難處。
描寫丁香花,還算筆下留情,沒有描寫那些撕心裂肺的場景。大姨媽每次回娘家,都是舅舅們用大爬犁把她接回來,否則指望婆家人發善心,讓她回娘家,那是沒門。
大姨媽每次被接回,她婆婆都讓帶著針線活,帶回來多少不知道,全家人除母親之外,大家齊上陣忙一個月,等那些針線活忙完了,婆家的爬犁來了,接走哭得像淚人似的的大姨媽。姥姥只能暗自流淚,一個個閨女送進火坑,都是她相中的婆家。
大姨媽回家,做完活,帶著母親玩嘎拉哈,大姨媽是歘嘎拉哈的高手,母親家族里的大閨女小媳婦兒玩不過她,等母親長大了,她玩不過母親了。
長篇小說《丁香花》第五十六章,描繪了玩嘎拉哈的全過程。那是憑著記憶描寫母親和鄰居女孩兒坐在家里的炕上玩嘎拉哈,母親的技藝精湛,沒有誰能玩過她。
那年我還小,就是大了也不會玩。我隨了父親,喜歡看書。媽媽和別人玩的不亦樂乎的時候,我已經在閱讀小說《林海雪原》。
鐵子父母把房子都輸了,原型是母親的一個叔伯嫂子,她一夜未歸,把家里的地輸了,第二天早上回家吃飯,她不服輸,吃完飯,再到賭桌,把房子輸了。全家人被趕到荒郊野外,她老娘凍死在大雪中。
這些素材,在心里醞釀了好幾年,最少十年,去年年底才動筆。剛開始想寫我的母親,最后定格在丁香花。寫母親太真實,寫丁香花可以隨意構思。
大框架構思好了之后,準備寫二十萬字至三十萬字,和文友交流,他說跨度那么大沒有五十萬字展不開,細想也是那么回事。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寫到二十一世紀第十三個年頭,沒有五十萬真的展不開。寫的時候駕馭不了了,如果寫到丁香花九十多歲,沒有一百萬寫不完。最后忍痛割愛只寫她三段婚姻,第一次婚姻好寫,指腹為婚,到了年齡,選個日子吹吹打打迎娶過門,雖然丁香花家對那個婚姻不是太滿意,丁香花母親不愿意女兒遠嫁,但大勢已去,她只好認命。